“燕趙多豪拓,靈王豎纛旗。胡服如改定,一騎碎秦基?!边@四句頗顯燕趙風骨又韻律鏗鏘的絕句,是我翻開詩人提暢的《竹吟集》時,最先映入眼簾,同時感到力透紙背的一首詩。
品讀這首《登趙王臺懷古》,趙武靈王的一代雄風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濃縮著蒼茫古韻與燕趙豪情,讓我們的思緒可以很順暢地借由文字回到當年,并且在詩意間去回顧武靈王大氣恢弘的胡服騎射,以及騎射改革終究沒有善始善終,趙國的中興也在武靈王隕落沙丘后戛然而止。這些悠遠的深思都是讀者經由作者凝練的詩句而引發的歷史共情。當然,即便胡服騎射能夠深入推進,趙國能否“一騎碎秦基”這也尚難說。但懷古詩的一大特質就是根據史實和遺跡,對相關歷史進行追思和遐想,所以我認為懷古詩的創作是提暢詩詞中很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作者借對山川風物的吟詠追懷了古代豪杰,抒發懷古幽情,這種史韻詩風本身就是對詩詞古韻的傳承和對中華人文精神的流布。
比如《過昌黎二首》“東望碣石常喟嘆,短歌吟罷憶曹公”。作者行吟到秦皇島昌黎,對曹操在此東臨碣石深切感懷?!按蠼瓥|去氣如山,獨步千秋一子瞻”(《詠蘇東坡》)對東坡居士的才情做了豪邁演繹。再如《過蘇味道墓》詩中“子瞻當世慕先宗,味道而今步軾蹤”就頗含歷史思辨在其中,當年的蘇軾仰慕先祖蘇味道,而今的蘇味道墓卻要仰仗蘇軾的大名才能得到弘揚。這首詩就是提暢有意識地對今石家莊市欒城區的蘇味道墓和三蘇文化做的一次尋訪和推廣。能夠以詩懷古,以古傳情,這是《竹吟集》的顯著特色。
現代人創作詩詞作品,最難之處莫過于如何在時代環境中再現詩詞的經典美學范式和表現出傳承歷史的神韻。以《竹吟集》觀之,作者直面了這一難題,用頗具靈性的創作承載了經典之美,同時又融入了時代情思。比如《無題》“誰家傳玉管,聲斷小橋東?!本秃芎玫乩寐晹鄻驏|這一通感意象,再現了詩的古韻。讀罷《竹吟集》的一個總體感覺就是透過詩詞撲面而來的作者以詩為夢,以夢為馬,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磊落與瀟灑,這是一個詩人的必備特質。
提暢是活躍的“80后”詩人,他的創作之路非常勵志,這部由花山文藝出版社推出的《竹吟集》就是作者豐碩創作成果的總結。我們曾在石家莊閱讀達人公益活動現場就詩詞的創作進行了一些有益的交流,比如提暢對“平水韻”在今天詩詞創作中的適用問題就非常有見解。他認為尊重古韻,不是一味泥古,對于已不符合現代漢語普通話標準音的一些韻字,還是應該采取更為務實的態度,不能為了遵循金代產生的《平水韻》而破壞詩詞在今天的聲韻之美。
當然,對《竹吟集》在符合詩意審美方面的肯定絕不是說這部詩集就沒有需要改進和完善之處。比如作者既然比較擅長懷古詩的寫作,是否應該進一步擴展吟詠內容,將詩詞創作與傳承歷史推廣文化相結合?比如可否圍繞石家莊把燕趙大地的山川風物和歷史名人作進一步的描寫,是否可以通過有計劃的詩詞創作,把燕趙風物更多推廣給讀者?創作懷古詩對于典故的化用可否進一步鉆研?而且全書的最后收錄了幾首現代詩作品,雖然這些現代詩作也承載了作者吟詠生活的詩意,但在一部以格律詩詞為主的詩集中,羅列不依格律而基于現代口語的白話詩是否會割裂全書的古風詩韻?這些都是作者在今后的創作和出版時應予思考的。
好的文藝批評,應直面作品,深入文本,提出有益于閱讀和創作的雙重見解。即好的文藝批評是同時寫給讀者和作者的,讓讀者和作者意識到這部書或這首詩好在哪里,不好在何處,從而有益閱讀,更有益創作。雖然我在高校工作,但在日常寫作中特別反感那種“學院派”論文術語和故作高深的艱澀辭藻。我更喜歡基于我個人的閱讀體驗和教學經驗,用明白的語言去賞析評介詩的文本,告訴讀者這本書好在哪里,這首詩的特色是什么,不足之處有哪些,同時與作者商榷今后的創作可以向哪些方面進一步努力。這樣的文學批評才能有益于文學事業本身。
愿這部《竹吟集》能夠獲得廣大讀者的認可,能夠為熱愛詩詞的朋友們增加一部現代人創作古詩詞的范例,也愿作者繼續以詩詞這對彩鳳雙飛翼砥礪前行,在史韻詩風中邀月、踏歌、逐夢。
(作者系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季軍、石家莊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27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19 www.nottsrec.com All Rights Reserved.